北京创新密码|区域联动同事同标
【资料图】
21万平方公里的京畿大地上,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故事每一天都在上演。
天津滨海新区也有个“中关村”。“生”在北京、“长”在天津的卡雷尔机器人占尽两地优势,降本增效。
每天与大兴国际机场的航班腾空而起的,还有京冀两地企业对临空经济的期待。仅北京片区就注册企业4392家,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跨省级的大兴机场综合保税区,享有两省市自贸区政策,成为服务和带动京冀及周边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向东看,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已签约北京项目470余个,今年2月一次推介会就签约了22个、总投资超过400亿元的项目,重点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现代金融、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及现代服务业。
“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已超2100亿元。”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三地正在深化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发挥北京创新资源优势,加快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中关村企业已在天津、河北设立分支机构累计9500余家,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4年的83.1亿元增至2022年的356.9亿元。
与此同时,区域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京津冀三地签订营商环境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及商事制度、政务服务等5个重点领域子协议,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内179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同事同标”、231个事项实现京津冀线上通办。
携手创新的故事共同孕育了京津冀新业态、新模式、新活力:2022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是2013年的1.8倍;2013年到2020年,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从100增长到417.27,年均增速达到22.64%。
协同是针,创新是线,一个更加紧密的协同创新共同体正在京津冀加速成型。
北京日报 记者 曹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