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长得壮壮的、练得棒棒的
原标题:要长得壮壮的、练得棒棒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前不久,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临床营养科,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孩正在接受检查。该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许英霞告诉记者,这个小男孩13岁,身高160厘米,体重却有99公斤。“现在诊断为肥胖、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肝功能异常,虽然还没有做超声检查,但妥妥的脂肪肝。”
“每年暑假到医院减肥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年龄也越来越小,而且化验指标都出了问题。”许英霞不无担忧地说。
一组数据印证了许英霞的感受:《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有关数据显示,6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高达19.0%,这意味着大约每5个儿童青少年中,就有一个超重肥胖。另据《中国儿童肥胖报告》预测,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到2030年,7岁及以上儿童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将达到28.0%,超重及肥胖人数将达到4948万。如何遏制青少年超重肥胖率的上升趋势,成为亟待解答的一道题。
1.不容小觑的健康隐患
“‘两拳’蔬菜、‘一拳’肉、‘一拳’主食,营养均衡地瘦下去。”
“有氧运动半小时,脂肪咔咔往下掉。”
…………
家住南京的余晓(化名)女士上网搜寻着减肥良策,想让儿子阳阳(化名)减肥。
“我儿子上初二了,从小就有点胖,现在1.74米的个子186斤重。在他们这个年龄段,算比较胖的了。”余晓苦笑道。“他饭量大,爱吃零食、喝饮料,我就给他减少晚餐食量,限制日常饮料与零食的摄入;他平常不爱运动,我给他报了篮球课、游泳班,逼着他去锻炼。”
孩子因为肥胖导致体育成绩不达标,也让余晓很着急。
“马上就要中考了,我担心他拿0分。”虽然有些夸张,但余晓的担忧不是没有缘由,“从小爬楼梯就满头大汗,跑步跑不了多久就大口喘粗气,运动时各种不协调。”
不协调的运动状态只是“胖”的表象,背后的健康隐患不容小觑。
“肥胖会给骨骼肌肉系统造成过量负荷,导致相关损伤。同时过多脂肪堆积影响到心肺功能,导致儿童青少年运动能力变弱和体质变差。”许英霞说。
“长时间肥胖还可能造成胰岛素抵抗,甚至引起血糖、血压、血脂升高等多种代谢性疾病。”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科主治医师刘兆祥告诉记者,儿童糖尿病、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等慢性疾病目前越来越多见。据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马军介绍,长期随访研究发现,儿童时期肥胖者在成年期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约24倍。
“表面上看是营养过剩,其实很容易存在隐性营养不良。”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教授米杰介绍,由于体内脂肪太多,肥胖的孩子很容易缺乏维生素D,从而影响钙的吸收和骨骼发育、身高发育,还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等问题。
采访中,不少专家表示,儿时的“胖”或将导致成年的“胖”,成年后减肥难度加大、复胖概率也变大。“小孩出生后到两三岁的阶段,包括青春期,都属于儿童青少年脂肪细胞快速增加的阶段。而脂肪细胞在自然状态下只增不减,因此脂肪细胞数量变多,身体就更容易存储脂肪,人也就更容易变胖,减肥更难,需要更加严格和漫长的生活方式改变。”许英霞说。
此外,肥胖不仅伤“身”,也伤“心”。相关研究表明,超重和肥胖会降低儿童青少年的自尊感和自信心,带来更高的被欺凌的风险。
那么,医学上如何认定“小胖墩”呢?
“成年人直接用BMI来判断体重是否超标,但儿童青少年要按照其所处同年龄同性别的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进行比照。”刘兆祥解释道,比方说孩子的BMI超过同年龄同性别的第85百分位,那么就认为是超重;如果超过了第95百分位,就认为是肥胖。
2.“爱吃”又“少动”不可取
成都东升小学教导主任吴明渠说,她带了四届学生,“班里‘小胖墩’总有几个”“而且体型越胖的学生越来越不愿意运动,宁愿安静地坐着玩游戏,有的孩子一跑步就气喘吁吁,100米都很难坚持下来。”
在许英霞看来,儿童青少年肥胖的根源在于能量过剩。“从营养学角度来说,无论什么类型的肥胖,都是由能量超标引起的,也就是说摄入的能量大于消耗的能量,就会长胖。”
其中,“爱吃”“少动”是能量过剩的主要原因。
家住江西省九江市的牛牛(化名)上小学四年级,身高1.2米的他体重已有100斤。“孩子最大的问题是胃口太好了。”据牛牛妈介绍,牛牛的饭量是同龄小朋友的3倍之多,“还特别爱喝饮料、吃零食,一下子能喝两三瓶”。
现在,牛牛也意识到自己有些胖了,但他很无奈,“我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牛牛妈也在反思,孩子的肥胖是否与饮食不加节制有关,“一直以来,他爱吃啥就给他吃啥,没太考虑‘量’的问题”。
“的确,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绝大部分儿童已经不存在能量摄入不足的问题,取而代之的是‘能量过剩’。”采访中,刘兆祥告诉记者,大部分家长不会在吃上亏待孩子,但往往忽略了“该怎样健康地吃”这个问题,这就会导致孩子饮食摄入量过多且不均衡。“特别是孩子都爱吃一些油炸食品、含糖饮料等高能量食物,稍不留神就会摄入超标。”
特别要注意的是,“能量过剩”并不等于“营养过剩”。许英霞说:“多数‘小胖墩’在能量过剩的同时,依然存在微量营养素缺乏,这提示家长应更加关注孩子的食物多样化和营养均衡问题。”
“能量摄入”只是天平的一头,天平另一头的“能量消耗”也需要被关注。
“现在的孩子普遍学习压力大,花在电子产品上的时间又比较多,挤占了户外运动时间,摄入的能量无法消耗,就会长胖。”许英霞说。
对此,牛牛妈深有感触:“孩子每天做完作业就八点了,基本上看看电视玩玩手机就睡了。”牛牛妈告诉记者,由于学业压力较大,牛牛周中用来体育锻炼的时间少之又少,“到了周六日,我又有工作要忙,没时间陪他出去玩,他自己一个人出去我也不放心。虽然知道减肥需要‘迈开腿’,但我们实在都空不出时间。”牛牛妈无奈道。
在学校里,“越胖越不爱动”的现象令人担忧。“户外活动中,能够明显发现比较胖的孩子不太灵活,爬楼梯的速度慢得多、体育测试常常不达标,这些会挫伤孩子运动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导致‘越胖越不爱动,越不爱动越胖’的恶性循环。”吴明渠说。
除了后天因素,先天遗传因素也不可忽视。
“既往研究显示,肥胖变异中大概有40%至85%是由于遗传因素造成的。对于父母体重正常的孩子,出现肥胖的概率是10%;父母中有一方肥胖的,子女肥胖的概率是50%左右;父母双方都胖的话,子女的肥胖率就有70%~80%了。”但刘兆祥提醒,虽然遗传因素无法改变,但后天环境因素对于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影响也很大,良好的饮食和运动干预依然非常重要。
3.多方发力,让孩子健康享“瘦”生活
前段时间阳阳生病,余晓带他去医院输液,由于太胖,护士找了两三次才找到阳阳胳膊上的血管位置。“当时就下定决心必须得给他减肥了。”
“我现在会用一些新鲜蔬菜、水果替代他过去常吃的高油高盐食物,尽量多拿出时间陪他一起吃饭运动,让他少点外卖、少刷手机。”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余晓发现,阳阳体重下降了将近10斤,“虽然还是有些胖,但是毕竟朝好的方向在发展。”
“与成人一样,青少年肥胖的防治主要是从饮食和运动两个方面入手。”对此,刘兆祥建议,在饮食结构上,要促进饮食更加多样化。比如主食可以粗细搭配,增加膳食纤维,如水果、蔬菜的摄入量,同时尽量减少含糖饮料、高热量食品、快餐食品的摄入;在食物的烹饪方式上,尽量减少油炸或油腻食品的摄入。“现在往往是父母点外卖,孩子也习惯吃外卖;父母吃得高油高盐,孩子的口味也变‘重’。”
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动”。
“一定要让孩子保证足够的运动时间,尽量减少静坐时间。运动不仅能帮助孩子消耗过多摄入的热量,还能助力孩子身高的增长。”刘兆祥建议,6岁及以上儿童青少年每天累计至少6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如快走、骑自行车、跑步、打球、跳绳、游泳、跳舞等,能使儿童身上发热、呼吸急促的活动),每周至少3天安排增强肌肉力量和强健骨骼健康的活动,每次静态行为持续不超过1小时,每天视屏时间累计少于2小时。
据吴明渠介绍,成都东升小学近年陆续推出具体措施,让孩子们“动”起来,如“将课间操延长至四十分钟”“为当天没有体育课的同学布置家庭运动打卡任务,保证每天一小时的运动时间”“举办大型运动会以赛促练,促进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喜爱”“举行全校徒步拉练活动”……吴明渠欣喜地发现,这些举措的效果正在显现——孩子的身体素质上来了,“小胖墩”慢慢变少了。
“睡眠对身体机能的调控很重要,人在睡眠中,体内分泌大量的生长激素,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心情也是维持正常体重和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刘兆祥建议,6~12岁学龄儿童每天有9~12小时,13~18岁青少年有8~10小时的夜间睡眠。
“以往对孩子肥胖的关注都是在孩子出生后,现在我们从孕妇怀孕阶段就要开始关注体重问题了。”许英霞表示,孕后期是胎儿体重增长最快的时期,如果这个时期出现巨大儿等问题,那么胎儿体内就会储存更多的脂肪细胞,出生后也更容易肥胖。“现在,不少医院陆续开设孕期营养门诊,从孕期就开始关注并干预孩子的肥胖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展了暑期减重夏令营,为儿童提供肥胖筛查、评估、综合体能训练、营养指导等一系列服务。
“除了家、校、医院,还需要更多的主体参与进来。”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冠生建议,政府应制定儿童肥胖防控相关政策、行动并进行督导,掌握主动权、监控权与管理权;社区应营造讲健康、促营养的支持环境,提供安全的游戏和锻炼场地,组织一些集体活动;企业应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生产更健康的食品;媒体应广泛传播儿童肥胖防控科学知识和技能;学术团体应加强儿童肥胖的相关研究,并把研究成果应用于肥胖防控行动之中。
“当前,我国正处于防控儿童肥胖率不断攀升的重要关头,在研究儿童肥胖、制定指导和干预措施时,应综合考虑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由政府、学校、家庭、社区和企业共同合作,营造一个利于肥胖防治政策执行的社会支持环境。”马冠生说。(记者崔兴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