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夜叉》:言笑之下的悲剧之美 世界快播报
(资料图)
《犬》一直在强调,虽然戈薇是桔梗的转世,但是她们是截然不同的人。有意思的是,她们为数不多的相同点之一,对犬夜叉的感情,反倒成了她们之间关系的绊脚石。她们另一个相似点即她们所拥有的灵力。对于戈薇来说,她的灵力常一鸣惊人,救众人于困顿之中;但是对于桔梗,她的灵力是她的枷锁,她生于斯,死于斯。因为灵力她不得不压抑一切情感,保持极度的理智和清醒,她不得不随时警惕、多疑,否则将会死于非命。她意识到当人们将她像神一样对待、连同她的亲妹妹都要对她使用敬语的时候,她已不是他们当中的一员了。虽然身为人,却不能像人一样生存——所以犬夜叉与她很像,人畏惧、排斥,妖贬低、蔑视——不在任何一方群体,他们很自然联合成了一片飞地。这是犬桔,身份极其悬殊的二人之间羁绊的底源,也是《犬》之中相当能打动我的地方。犬夜叉和戈薇更多是互补,而犬夜叉和桔梗更多是相似相连。戈薇让犬夜叉一步步地更加认同她的价值观,而桔梗与犬夜叉之间深刻的联系使他们很快拥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离开这片荒无人烟的飞地——无论以哪一种形式,戈薇和桔梗都希望能带给犬夜叉和自己改变,但对于桔梗而言,改变显得过分奢侈。事实上,她并不具备主动放弃自己身份的权利,四魂之玉仍在她手上,普通人仍将她视作保护自己的屏障。她知道踏出飞地的限制是危险的,但她还是这么做了。最终,桔梗因奈落的陷阱,带着对犬夜叉的恨意还有残存的感情而死。当她作为陶俑复活时,留下来的也是恨意。和她生前不同的是,从前感情的极度压抑变为了极度的释放,她将她的恨和不甘最大化。不过后来,我开始体谅和理解桔梗,更为她在后来再度的压抑、专心于争斗而感慨。当她因与奈落的战斗而筋疲力尽、来到生命真正的最后时刻时,她如释重负般地说自己终于成为了一个普通的人,她的神情似乎平静满足,但我看来凄凉无力。这终归不是她对自己身份和宿命的主动选择,而是她被迫废弃灵力、乃至献出生命所换来的“普通”,这和神乐用冒死的背叛换来的自己的心脏与自由非常相似。如果活着,面对的还是无穷无止的压抑和紧张,而死了,又不能亲眼看见目标实现的一日。桔梗身为巫女的悲运从一开始就已定下,根本没有更改的余地。
主角团队的一行六人也没有谁是幸免于四魂之玉因缘的摆弄的。四魂之玉的原型可能可以追溯到高桥老师八十年代著名短篇连载“人鱼系列”,人鱼的价值在某些程度上可与四魂之玉相比拟——改变人类必经的生老病死的阶段,改变人的生命本质上的脆弱——实则都是骗人骗己的伪命题。无论是人鱼还是四魂之玉赋予人的人所渴望的强大和力量,不过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犬夜叉是出场序中第一个希望借助四魂之玉改变其半妖的尴尬身份,成为真正的妖,这样一来,人类敬畏他,而其他妖怪也屈服于他的淫威之下。但他没有预料到自己会被这鼓力量吞噬心智,变为一个只懂得残杀的怪物。第一个使他开始反思自己身份选择的人也是桔梗,因为他流淌着两方的血液,如果他能选择成为妖怪,那么他也可以选择做一个人类,并且停止战斗。桔梗从她的角度出发对犬夜叉如此劝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她已经深深体会到附加在自己身上的、别人所依赖和仰慕的灵力对她的禁锢,她当然对犬夜叉所追寻的强大抱有怀疑甚至不支持的想法。戈薇与桔梗处理的方式不同,她完全接纳犬夜叉的半妖身份,在某一层面上来讲这是比桔梗更高明的做法,她的接受也让犬夜叉更清楚地看清了自己,他不像普通人一样脆弱无为,也不像妖一样残暴无仁,他的生存状态事实上恰到好处。犬夜叉这个人物从一开始看上去无脑、冲动、低情商,但他同时率直、专一、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在故事的发展之中不断改变,他典型的双面性更增添了这个角色的血肉以及饱满的程度。
弥勒和珊瑚的存在在主角团体之中并不算显眼,但也展现了高桥老师刻画人物的十足功力。弥勒一方面是聪慧理智的,他善于观察大局、出谋划策,同时又生性花心好色、好吃懒做,有伪君子之嫌。他的特别之处在于手上的风穴,一方面在他危险之时解救他,另一方面又随时可以要了他的命。只要奈落不灭,他不得不一生与随时死亡的威胁相伴。珊瑚继承祖业,是一名出色勇猛的除妖师,也遭到暗算,落得孤零零的一人。一开始她的确为犬一行人因为弟弟琥珀添加了许多麻烦,面对琥珀她变得犹豫纠结,一点办法也没有。但无论如何,珊瑚和弥勒的结局都算完满,没有什么特别的遗憾。
相较而言,犬、薇、弥、珊比普通人、普通妖怪稍强一些,而比起奈落及其部分分身、杀生丸及其父母、还有桔梗等这些配角来说,在能力上稍逊一筹。其实这样的角色分配是冒险的,犬一行人的“主角光环”仅限于他们的“不死之身”,而非自身实力的突出,这就导致他们经常被其他几个配角戏弄碾压。到快完结的时候他们也没能真正意义上地超越配角。这也是高桥老师的过人胆识,去理解身为普通人的渺小、理解渺小对强大的欲望,也同时警惕过度的欲望对人的反压甚至是毁灭。
在《犬》之后,我又看了高桥老师一系列其他作品,包括《人鱼之森》,还有她其他短篇。2013年我看了《乱马》,当时看来这样的高桥式无厘头的确是挺有意思的。我倾佩高桥老师作品的多样性,从阴暗沉重到明朗轻松,她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现。其刻画的人物也特别鲜明,没有说是让人记不住的。在《福星小子》、《乱马》等愉快的搞笑长篇完结之后,《犬夜叉》的出现其实也是情理之中。《犬》做到的最好的一点便是将之前大悲或是大喜的故事进行了一个很好的融合,以悲为其底蕴,而喜作表层,这样的平衡更让人接受。《犬》在千禧年代的成功功是理所当然的,《犬》的动画化的四年,高桥老师几乎蝉联了日本漫画界纳税榜头名,其声名从亚洲也扩散到世界各地(虽然《乱马》也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并且在中国的热度一直都没有消退,人们还可以继续为戈薇/桔梗吵架,手游出了一轮又一轮,联名的服装、背包、香水年年不断。至此喜爱高桥老师作品的一部分人说《犬》商业化过度;高桥老师自己也称画《犬》的最后几年很不自由,大概因为违反了她的一些初衷;而许多人也纷纷指责《犬》的烂尾……以我主观的角度来看,以上负面的观点我都不太认同。也有人愿意站出来为《犬》的结局正名,今天我也是。这是一个平庸的、意料之内的结局,但事实上,每一个人的悲剧都没能被结局的祥和安宁弥补。《犬》的后半部分也并非完全关于打怪升级的套路,更引人注意的是悲剧人物谢幕的方式。《犬》的瑕疵是有的,但总体而言瑕不掩瑜。
标签: